首页 年会 校园 财经 学界 选读 考研 学人 学子 书刊 留学 自建站 下载 旧站



1399人在线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论坛 博客 取经 网刊 会员 讲座 机构 导航 招聘 校园 发资讯 捐赠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字号 】   双击自动滚屏
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专家访谈
田国强教授年会采访录

2006-12-19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邓珺 周丽 杨勇胜  阅读551次

 

田国强教授简介:

    田国强教授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德州A&M大学经济系教授、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与经济研究所顾问,同时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对1990-2000年全球著名1000名经济学家的出版物与被引用次数进行中分别第282位与第504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分别为第4位与第6位。列入2003年由英国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术史专家Mark Blaug Howard  Vane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引证索引所收录的全世界最有影响的700多名经济学家《经济家名人录》(Who is Who in Economics)

    田国强教授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中国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会首届主席(1995-1997)。于19926月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上被选为首批学会资深研究员(Fellow)。曾任德州A&M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顾问(1988-1998)。现为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经济与金融年报》和《中国经济评论》共同主编、《中国研究评论》、中文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经济学报》等的编委。主编的《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十四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于9310月联合在大陆出版,并获94年度四个大奖:国家级图书专业大奖---“中国图书奖;由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及新闻出版署四个中央级单位联合组织评发的国家级大奖---“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1991-1993.10)一等奖。另有数十篇论文在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或书集中发表,出版两本论文集。主编了15本经济学书籍或论文集。著有《大众市场经济学》。

    田国强教授的研究方向有经济理论、激励经济机制的设计、转型经济学、中国经济、货币理论、数理经济学、对策论、动态最优化理论、国际贸易等。在这些领域中,有七十多篇英文论文在欧美主要经济学和数学学术期刊上发表。

记者: 教授,您好。非常欢迎您来到武汉大学。我们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记者,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湖北公安县人,又在武汉读了几年的书,这次重回故乡,来到武汉大学,有什么感想呢?

    田国强教授:很好!我籍贯是京山,在公安县长大。我在武汉共呆了七年,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在武汉度过的。我现在经常回来,前几个月还来过武汉,来到这里,心态比较平和吧。

    记者:就像您所说的,您对湖北是十分熟悉的,对它的经济发展可能会了解多一些。那您觉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湖北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相对而言湖北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田国强教授:中部崛起,说老实话,中国改革开放28年以来,湖北当然经济也发展了,但是相对其它省份来说是落后了,我读大学的时候,湖北可能是前几吧,但是后来湖北在全国的排名每隔几年下一个台阶,现在下调为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真让人遗憾!不过,最近几年湖北有比较大的变化。

    从 外在条件来看,湖北是一块很好的风水宝地,我们有这么多轻工业、重工业和这么多高校,这么好的教育基础和设施,高校的数目在全国算是佼佼者,那么湖北的落 后以我来看,可能一方面有政策性导向的原因(如湖北不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开发地区,得到了较少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有我们湖北人自己不争气的原 因,省领导人在经济决策和制度方面没有太多创新的原因。

    其 实湖北的优势特别大,而有所欠缺的就是创新,包括观念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创新。我们说一个经济主体能否发展,主要看它的经济制度环境,基本 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和地域。湖北高校的素质也很好,但是湖北怎样能够留住其培养的人才呢?要留住人,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把素质较好的人留下来,让没有什么 竞争力,差一点的人走,但是现在湖北是逆向选择的,许多好的人才走了,相对差的人留下来了。本来湖北的地域有点像美国的芝加哥,交通这么发达,既有贯穿南 北的铁路,又有贯穿东西的长江流域,先决条件是相当不错的,但改革开发后,经济相对落后了。如果找原因,觉得是在创新方面,我只能够认为,是制度创新方面 和政策方面不力造成的。

    据我了解,许多企业家不愿意在湖北,而跑到沿海地方去,大学生毕业希望到北京上海去工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然有很多原因。但首先应该是体制的问题。

    记者:提到大学生就业,您一直都很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问题,那么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

    田 国强教授:办好一所大学,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一流的学生素质,二是一流的师资,三是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计,当然还有其它的必要条件,但这三点最重 要。我觉得能够考上大学,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大学,学生素质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个不归功于我们的大学教育,而是归功于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教 育。但是中国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不高,课程设置落后,教学、教风需要大大改进,否则会我觉得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教学、教风这些方面都需要大 大改进。我今天早上刚刚在上海财经大学开完一个有关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会议,我就谈到作为一个大学,像上财就应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也应是如此。大学 要为企业、为政府、为社会和为大学本身培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这种创新式的高素质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和精英,否则一个大学就会退化成一个地方性大 学,社区性的大学,培养一般的技术型人才,将会落后于其他研究型大学。如果从这么一个高度来说,我们的大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教育要大大的改善,因为中国搞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应把教学和科研完全地对立起来,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办研究型的大学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教学,因为教学是必要 而根本的。但是要把一个大学办强,就要强调科研。可以说,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精英式的人才。 

    但现在的情况是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学生处于一种放羊的 状态,我去年已经讲过,学生努力学习的程度就像一个抛物线,极大值在高考,一旦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学习努力程度就进入了抛物线的后半段, 持续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努力学习的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这是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本来应该是学习的程度逐步加 深的,这一点在国外看得非常清楚。像我们很多留学的中国学生,出去之后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但就是因为学生素质好,很快就有进步。相比之下,国内的高校却没 有给学生压力。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压力呢?不给学生压力,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阶段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精力最充沛、记忆 力最强、思维最活跃、学习时间最集中,没有工作、家庭和社会负担。这样,无论是从主观还是从客观来说都应该好好学习,但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是如此,这不应 该怪学生,至少不能主要怪学生,而是学校教育制度方面有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进行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原因。随着我们的游戏规则的改 变,也就是学习经济学的制度安排的改变,学生能很快地自发进入学习角色,现在我们经济学院的学生的学习风气跟原来大大不一样了。所有经济学院的本科生一律 要求上近180个学时的数学分析,我们对研究生、博士生要求上《资本论》,至少上《资本论》I,对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和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生还要求上《资本论》II。所有的博士生要上《高级微观》I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III;《高级计量经济学》IIII;还有《数理经济》,一共是12门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上财做了一些创新,跟北美不太一样,比如我们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的课程是打通的。北美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对这次基本课程的差别是的差别,而我们对的差别。如硕士研究生要求上《高级微观经济学》III,但若本校学生考上博士生的话,《高级微观经济学》III达到85分以上就可以免修了,只需上《高级微观经济学》III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完全打通的。

    记者:您刚才谈到建设研究型大学,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我们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有时候我们感觉在找工作时似乎还比不上一些中专生,那么办研究型大学是不是会对我们的就业造成更大的压力呢?

    田 国强教授:有的学生说所学的东西都是理论,没有实用价值,这是个误区;研究型大学只是培养搞研究的人才吗?实质上不是。我们看世界上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 其实都是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难度哈佛大学期望这些本科生今后都是读博士做研究吗?不是。那些硕士生是用来做研究的 吗?也不是。只有博士生、教授才是做研究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是为政府、企业、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精英式的具有领导性的人才。能否让我们学生具有高素质,对我 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当然,学生也应该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人指点,看问题比较 短视,看的仅仅是短短的几年。我常说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非常好找工作,基本上都能就业,但许多后劲不足,其原因就是基础没打好,没有什么自我学习和自我更 新能力。大学不可能根据一个热点,设置一个专业,我们培养的模式是通识教育,基础素质教育,目的是把基础打好。使学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创新的能力和 更新自我知识的能力。因为我们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更新地非常迅速。你能不能走上工作岗位以后5年、10年、20年甚至是30年还能够跟 上时代的步伐?要如此,必须打好基础,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的 确,在短时期内会存在大学生就业不如中专生的情况。因为中专生毕业于技校,因为他们学的就是短、频、块,技术性方面的东西多,基础理论少,他们当然能很快 适应工作,进行具体的操作。但是对于一个基础熟知的大学生而言,虽然他没有学过技术方面的具体操作知识,但是他有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强,以及具有自 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他能逐步适应工作并且在未来获得快速发展。这有点像金庸武侠小说所谈论的内功和外功差别一样,练好内功可能比较慢,但是以后你 能达到更高的武功境界。学生踏上社会只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步,今后的人生还会很长,所以说学生们一定不要担心,从短期来讲它是这么回事,但是长期来看,大学 生的素质比较高,必将在不长的时间内会超过中专生。

    记者:之前我们读过有关您的访谈,知道您是一个经历了很多艰辛的传奇人物,那么您是如何看待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呢?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田 国强教授:现在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太好。八十年代出身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生活中太多的磨练,一旦出现不如意的问题,比较容易走极端。学 生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很阳光的心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前不久我在北美周边的一所大学给留学生们讲座,谈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学习如 何做人做事。我们的同学一直都呆在大学里,没有踏上社会,那么今后走上复杂的社会后,要求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技术。如果掌握了这个态度和技 术,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更加一帆风顺。学生应该善于与人沟通,通过沟通大家信息对称,达成理念一致。如果理念不一致,你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大家也可以体 谅。另外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在吃苦耐劳方面也有所欠缺。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和义工活动很少,而在国外这方面都是很多的。事实上通过参与社会,助人为乐,能够使学生从德智体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发展。 

    记者:在听了您对家乡的评价和对当今教育改革及当代大学生的一系列看法之后,我们想问问您有关理论学术方面的问题。在您的研究方向中,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一个是激励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个是一般均衡理论,这两个领域都可以用高深来形容,都需要用到诸如泛函、拓扑、集合论、测度论等高深的数学。别说对于普通的读者,就是对于一般的经济学家而言,要想读懂您的文章恐怕不是件容易事。对于机制设计理论,这是一个国内的经济学家比较陌生的领域,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长期关注该领域呢?

    田 国强教授:简单的讲,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 论。我关注该领域是做研究中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这个。我以前是学计量经济学的,我刚刚到美国去的时候也是做计量经济学,但后来学了我的 导师赫维茨等人关于机制设计的理论后,我感觉到该理论非常有意思,它的基本思想也很实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一起进 行研究,但不是简单的把它们放在一块。这种研究方法既抽象又一般,它可以把计划经济机制、市场机制,或它们的各种混合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它作为制度的 设计和游戏规则的设计,不仅可以大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的设计,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一般均衡设计,也可以小到对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或说两个人的游 戏规则的设计,比如夫妻间关系如何良好相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就像数学里面的拓扑学,在高度抽象性的同时,可以抓住事情的最本质的东西。

    当 然除了激励经济机制设计,我还做转型经济,数理经济,金融货币,银行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中,我一直都以机制理论设计的思想作为基石,因为对激 励相容的要求无处不在。比如在面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的目标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在老板和雇员间设计一种制度规则,如供求制度,可以使员工自身利益最大 化的同时达到我们的目标,显然这就涉及到解决冲突达成和谐一致的机制设计理论。

   此外,由于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任何人特别是上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所以在指导社会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很大的问 题。正是由于所有个人信息不可能完全被一个人掌握,人们才希望分散化决策。用激励机制或规则这种间接控制的分散化决策方式来激发人们做设计者想做的事,或 实现设计者想达到的目标。这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

    记 者: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做实证性分析时,都假定所考虑的经济制度或机制是给定的。在您的相关文章中提到,仅仅把一个个机制分开考虑是不 够的。那么该理论的实证方面,除了比如比较研究等手段,是不是也会涉及到实验经济学呢?另外我们注意到在上财建立了一个实验经济学室,是不是和我们的这种 想法相一致呢?

    田 国强教授:这个倒不是。因为实验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块。经济学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拿到社会上做实验,有点类似于天文学。那么既然不能做实验,不能 对具体的经济政策作试验,则我们考虑从某些方面如一些基本的行为假设来检验。因为经济学无论是否运用数学,都是个非常严谨的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一个 公理化体系,根据一些基本的假设和推理来得到一些结论,逻辑性非常强。在某种情况下只要这个理论的先决条件满足,那么所得结论也就成立。所以在很多情况 下,检验一个理论,是检验其背后的假设是否成立而不是检验理论本身,那么实验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它里面有一块,就是对机制设计理论中的行为假设进行试验, 看其是否成立。因为在博弈论里面,很多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均衡的行为解。实验经济学可以检验许许多多的理论,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比较年轻的学科, 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您在武汉大学有一个轻松愉快又有收获的议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记者 邓珺 周丽 杨勇胜)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下面的评论属于网友评论,我们不保证其真实性及合法性,请查阅的网友自鉴。请发言网友使用文明语言,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当前没有评论
点这里发表评论
  投稿或提供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关于我们 CEN大事记 本站导航 接受捐赠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Copyright© 1999-2005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
请将意见及建议反馈到 webmaster@cenet.org.cn 保留所有权力,不经允许请勿挪用
京ICP备05000846号